校招投简历时,可以从城市、行业、职位、公司四个维度去考虑。
城市
先一线后二线,原因是:
1、一线城市薪酬和成长空间更多
如果你想做互联网,那整个互联网发展比较好的城市是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和广州,一来是有BAT和TMD等公司来引领,二来很多从这些公司出来的创业者也打出一片天地,选择空间和跳槽机会比较多。大家相对而言都比较年轻,本科毕业23岁,研究生26岁,还是属于拼搏阶段,这时候去一线可以学习一下比较先进的经验,或者说花点时间学习下互联网比较好的方法跟手段,这种经验会很好塑造大家的职业素养。
此外一线的平均薪酬相比二线而言,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二线的起薪只能算是一线的7成或8成,且二线的高职位越往上面走,瓶颈越大。当然现在成都、武汉、南京、天津,西安这些城市互联网也发展起来,结合生活成本等因素也是可以考虑的。
2、可进可退
进就是机会更多,可能遇到比较好的风口或者企业,确实有可能暴富,互联网在以后的时间段依旧是所谓的寒门改变自己经济命脉的最好选择之一,即使遇不到好的风口,前面提到的一线的薪酬待遇还是有吸引力的。
可退,就是退一万步讲,假设你在一线城市其实做得并不是特别好,你可以积累经验后再回到二线去。国家政策也鼓励年轻人去二线,比如从落户、补贴等方式都希望吸引年轻人过去就业安家。二线城市的公司也非常喜欢一线回去的年轻人,因为经验更好,对现有的业务和团队是有提升作用的。
行业
1、选择新兴且增长高的行业
如果你本身所在的行业是上升趋势,那你做什么事情都会站在比较好的跑道上。类似的比喻就是你乘坐电梯,无论你是蹲着、站着或者跳着,最终到达的时间都是电梯决定的,而不是你个人位置决定的。那什么行业是新兴的行业,大家从国家政策、证券分析等都可以看出,比如互联网、金融、新能源、医疗健康、大文娱等都属于新兴行业。
美国和日本都是发达国家,各个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其比较有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现状一般都是中国的明天。举个案例来说大文娱,比如看日本,日本在文化领域的输出和消费非常高,且出现年轻化、单身化的趋势,跟随这样的行业,你后续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比如大家知道腾讯的阅文集团,市值现在400亿港币左右,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化产业一条龙服务,比如斗罗大陆是部小说,阅读量破亿,改编成动漫后播放量80亿,且又做成手游,5个月流水超过4亿,这种全产业链条,并且已经有成功运作模式的公司发展前景是好的,况且瞄准的正是现在的年轻人90后和00后,因为年轻人是未来消费的主力。
另外要得警惕进入过于早期的行业,可能你进去后不是创新者,而是炮灰。比如早期的无人货架、共享雨伞和篮球等行业,大家要谨慎地去判断,可以从团队、业务、收入等方向去看,这块我们就不再过多说明。
2、选择历久弥新且不变的行业
互联网的更新迭代速度太快,确实不断要有新产品、新玩法出来,你要不断跟随学习,对每个人挑战都比较大。况且比你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学习能力更强,成本更低,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的35岁职业危机现象。选择行业,就是希望你能对抗或延缓趋势,更直白点,就是抗周期的行业。
大家看阿里或者腾讯在B端产业上的招聘,本身除要求互联网经验外,更多的是需要有行业背景的同学,甚至可以是传统行业出身的。这样的人对于业务价值比较大,懂前后端、懂供应链、懂行业玩法和利益分配等,但这些人本身在公司里面很难产生,只能外招,那自然会有比较高的溢价率。
大家在选择行业时,除考虑个人兴趣外,可以选择那种一直不变的行业,比如餐饮、零售、金融、教育等。且要去做深耕,真正去搞懂一个行业,这样你后面的优势会更大,能够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
3、选择轻模式高人效的行业
卫哲曾说过: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人均利润要达到10万美元,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人均利润率不高,那么公司的整个利润就难以支撑员工的薪金福利,毕竟工资来源于利润的比例。
我们举例来说,腾讯跟阿里是顶级的互联网公司,现在阿里市值稍微高一点,但多数时间,腾讯的市值远远高于阿里。原因是什么?腾讯的主模式更偏C端模式,比如游戏、社交、内容等,这样的模式就相对而言比较轻,人效就会比较高,毛利率自然会更高。但看阿里的模式,涉及到B端,甚至阿里早期B2B业务有销售地推团队,模式比较重,做起来相对较累,人均产出相对较低。
如果有机会,选择轻模式人效高的公司,即使你是公司的平均水平,你能够拿到的薪水和待遇都不会特别差,至少让你过一个平均或中等以上的生活都没有特别大问题。但如果你进入到模式非常重的行业,比如纯做企业服务的公司,那相对而言,你自己再怎么牛逼,公司都不可能发特别大的代价来付薪水给你,不是它不想,其实是它真付不起。
职位
1、选择公司主业相关的职位
怎么理解呢?两个层次:
1)看整个公司的主导情况,或者叫做基因决定论,这说的是公司基本面,也就是显性的第一层。公司的强势跟创始人、跟它本身的业务是有正相关的,比如说阿里强运营,腾讯强产品,百度强技术,新兴的第二梯队的美团点评强销售,今日头条强算法,那像这样的公司里面,你如果进入到这些公司,职位又恰好是公司的核心优势,那你发展的空间格局相对比较大,即使你后面跳槽,在市场上议价能力而言也比较高。这其实跟大学选专业是类似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如果你选择这个学校的优势专业,自然会在该专业领域上成长更快。
2)看你所选择的部门的业务情况。大公司家大业大,业务非常多元,那你就得去看你选择的业务是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甚至某种程度来说是不是公司最为核心的业务。举例来说阿里,80%的营业收入都来自于电商,就是淘宝、天猫、聚划算、天猫国际等,并且现在每年增长率都在50%以上,那这样的业务所占有的公司资源自然比较多,且还在持续地高增长。如果你能进入到这样的业务里面,得到锻炼的机会会比较多,且能够学习到公司最为核心业务的经验,对于你个人后面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如果你进入到一个边缘化的业务,那这时候各种资源都会不足,作为新来者,没有那么多机会来实现你的价值,可能你花很多时间跟精力,最后都是事倍功半,很难拿得出手。
2、选择专业相关的职位
虽然说很多人从事的职位跟自己的专业没有必然关系,但是若有机会选择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职位,对大家来说也是一种小确幸。大家应该都听过1万个小时定律,就是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大家基本上是4年读完本科,7年读完研究生,虽然这些时间不一定完全跟专业相关,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被抹平的,所以建议你尽量选择跟本专业相关的职位,除了在学校已有的积累外,还可以继续深耕,争取成为专家。即使你选择互联网,依旧可以选择跟你专业相关的互联网,比如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等。
3、选择经验相关的职位
校招是占业务团队招聘名额的,团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需要招聘能立马或者即将有产出的同学进来,所以如果你有相关经验,那应聘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经验可以分为听过、见过和做过,以产品经理的职位为例。听过就是你从各种渠道听过产品经理,大概能了解过产品经理的情况,但多数是朦胧未知的。见过就是你本身知道整个产品的流程是什么样的,了解产品经理在当中具有什么样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等方面,甚至是你自己把玩过成型的产品,看过整体产品的体验、市场、竞品、商业等。做过就是要有相关产品的经验,无论这些经验是校内还是校外(当然校外实习经验更为重要),无论是成功与失败。所以对于大家要从事产品经理职位的同学,最好的方式依旧是去实习,去亲手体验互联网产品的流程。
offer选择的案例
这边举一个offer选择的例子,可能对大家来说更有借鉴意义。
这位同学是某985的理科专业,秋招时分别拿到京东产品推荐岗和上海猫眼的产品岗位。先抛开个人因素,比如对南北两边的适应、薪资待遇等差异外,核心看职位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匹配度:
1)从城市来看,京东是总部,在北京,北京的互联网氛围算是国内NO.1的。而猫眼是上海,虽然上海有拼多多、携程、美团点评上海等把持,但相对北京而言,后续跳槽选择的空间和余地没有那么大,况且猫眼在上海算是分部。
2)从行业和业务来看,电商和零售算是不变的行业,京东的推荐算法也是电商的核心业务,因为做到千人千面对于转化率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转化率的提升说明营收会继续往上走,这块算是京东主营业务,公司有足够的资源和意愿来支撑这块业务的发展,对于个人的锻炼和后续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而猫眼最为核心的业务是内容或者说影视资源的把控,产品在里面的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3)从专业来看,该同学理科出身,对算法和模型在专业上有积累,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相关文章,跟岗位的匹配度是比较强的。当然,如果去做猫眼的产品,这样的专业也不会成为劣势,但相比推荐岗,专业上的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
综合来看,从offer的选择里面,对于这位同学最优的还是京东的产品推荐岗位。
公司
如何衡量大小公司
我说下怎么来衡量大小公司,最为直观的就是规模差异。若是已经上市的公司,以公司的市值来看,若是未上市公司,则看公司的估值。虽然估值可能最终的股票市场有落差,但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维度。
图中右边白色字体的是已经上市的,黄色字体是未上市的。我这里将市值或估值分为三个档次,从上往下,分别是:
第1个档:1000亿美金+的公司
算是明显顶级的互联网公司,国内就只有阿里跟腾讯,能够进入AT的大家可以不用过多犹豫,不过也要综合你所进入的业务和团队来看。
第2个档:100亿美金+的公司
比如百度、TMD的头条美团点评和滴滴、携程、京东、拼多多等,也包括市值在100亿美金左右的,比如爱奇艺、微博等。
第3个档:10亿美金+的公司
这样的公司会比较多,很多进不了第1档和第2档公司的同学可以考虑下这块的公司,具体的可以从网络或者投资机构里面找。
当然,还有很多创业型的公司,这边就不一一列举。前面说的是公司的分档位情况,下图是大小公司的差异,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说。
大小公司工作差异
1、职责
大公司的整个流程是比较规范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你进入大公司之后所负责的业务,原则上都是比较模块化的,比较细节化,就是类似于螺丝钉的角色。此外你的负责界限非常清晰,更多的是做执行,比较难以参与决策的过程,对前因后果的理解没有那么清晰。即使你在大公司达到比较高的职位,比如阿里P7或P8,依旧是在做落地,因为这些公司的业务决策多数是自上而下的。如果你去小公司,那流程和规范肯定没那么清晰,甚至说是没有,那各种环节都需要你自己留意和克服。而且你一个人可能要身兼数职,参与到各个环节里面,且因为决策比较简单,人数也不多,对决策的因果可以说是耳濡目染。
2、收入
收入不仅包括你的工资,还包括激励性的,比如说股票和期权。整体来说,大公司旱涝保收,薪金可以支撑你达到中等或者小康水平,福利待遇还不错,如果你的级别更高,比如 阿里的P8或P9及以上,那生活会比较滋润,但不太可能大富大贵。大公司的垄断性比较强,业务营收水平比较高,薪金待遇相对其他公司而言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大公司除非在做业务调整或迫于升级时才会裁员,否则都是比较稳定。小公司则是面临生存压力,营收也相对不稳定,也难以立即形成规模,所以明面上的薪金并不是特别高,年终奖的力度远远不如大公司。当然,可能有所谓的期权会给你,但这东西看机会,就是如果你公司业务发展的比较好,团队刚好比较牛逼,老板比较开明,那这时候你确实能够实现财富自由,这也叫做高风险高收益。整体而言,大公司薪水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会更好。
3、发展
发展分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是公司内部晋升,第二个是外部跳槽。
先说晋升,对于大公司来说,叫做打怪升级的策略,就是不断往上升成为公司的一个中高层。但因为大公司晋升比较规范,越往上所需要的年限或者说门槛越高,且身边的同事都是比较优秀,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大公司的晋升相对比较缓慢。对于小公司,若业务能快速发展,短期又找不到更牛逼的人进来,那你自然会晋升迅猛,可能短短几年就成为公司核心leader,带几十号人甚至上百人团队,当然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再说跳槽,大公司肯定是有优势的,叫做自带光环,尤其是属于硬通货的职级,比如阿里所谓的p7或者p8,腾讯旧职级的3-2或3-3等。这样的同学一旦有跳槽意愿,可能连简历都没有,猎头都会抢着要,而且市面上相对认可这些人,若是跳槽到中小公司,无论职级和薪水都会有比较好的提升。小公司的认可度就没那么高,职级都是不成定律的,更多参考你本身的薪金待遇。而且由于你没有比较好的公司背景,同等能力情况下有可能要被压价,或者说因为评估成本过高,很难量化你的能力。还有就是小公司,业务都没那么好的情况下,万一真的有一天破产,那你后面出来找工作其实是比较被动的。
4、培训
培训分为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是你所在的团队,第二个是公司的培训。
先说团队,大公司的门槛就在那边,所有人都是挤破头进去,无论校招或社招,录取比例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个仅录取一个,所以你身边的同事大多数是优秀的,甚至大牛也会比较多。那在这样的团队氛围,如果你学习的意愿足够高,成长空间还是非常大,名师出高徒的概率比较大。而对于小公司,你会发现团队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中高层以上还有一定履历背景的,但基层确实是参差不齐,遇到问题,你可能寻求帮助的资源比较有限,也比较难以学习到正规的方法。
再说公司的培训,大公司的培训机制体系是非常完善的,从你本身的入职、导师制、内部分享等的种种,会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在里面,而且你本身会找到很多资源来提升自己。因为大公司对于高级别的晋升有影响力要求,甚至要求做内部分享才能参与晋升,课程的丰富度和质量度非常好。小公司本身就存在业务的增长期,培训机制可以说没有,只能靠你自己去摸索或顿悟。
如何进入大公司
上面介绍了大小公司的差异,建议同学们校招时优先考虑大公司,如果没有机会再去小公司。当然,大厂校招竞争程度激烈,甚至可以说惨烈,如果没有机会进入到大厂,那先去中部公司也是可以的,以后再有机会去大厂镀金,或者是先进入到大厂其他岗位,再内部转岗,就是所谓的曲线救国,具体的我介绍如下:
1、职位不变,所在的公司档次在升级
1)先去三线的互联网公司实习
一来这些公司对学历背景要求没那么高,进入门槛是比较低的,二来通过实习参与整个项目的完整流程,积累部分产品经验,那你在校招的时候可以瞄准二线互联网公司。
2)再去二线互联网公司实习或校招进入
如果你有三线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验,学历等背景也还不错,那通过校招的概率比较大。当然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去二线再实习,多刷点经验值争取校招直接进入到一线互联网。
3)最后实习或校招或社招进入一线互联网
如果能通过实习进入到一线互联网,而后留用是最好的,但这块本身招聘不多且岗位精准厉害,所以最好的还是校招或社招。现在一线互联网公司都是顶部竞争,实习经历基本上多数都是有的,无非是含金量有多高,且学历甚至有很多是海外留学的名校背景。如果你实习经历相对比较丰富,有自己的产品见解和理解度,那你进入的机会要高点,前面在二三线的实习经验可以大大提升你校招进入到大厂的概率。如果到最后你发现,只能拿到三线或者二线的offer,那就先去锻炼自己,以后通过社招渠道进去。毕业后的两三年都是好的窗口期,一方面是因为大厂校招的同学在这个时间会跳槽流动,释放出部分HC,另一方面就是对多数公司来说,都是需要大量招聘真正一线执行做事的人员,比如就是毕业3年-5年的同学,这些人员相对比较缺。
2、校招进入大公司其他岗位,再内部转岗
上面提到过,转行做产品经理最多的是技术、设计、运营等,虽然也有部分销售、HR等岗位转做产品,但相对比较难。 如果大家确实对产品经理本身感兴趣,但校招的时候可能没那么如意的话,可以选择先进入到大公司的其他岗位,在里面择机转岗。大公司轮岗机会比较多,比如腾讯的活水计划是你只要在本部门待满一年,可以申请转岗到其他部门或其他职位,只要对方愿意接收你。那这样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且转岗已经是成为公司比较成型的文化,阻力比较低。但这里面要记得选择时间窗口,尽可能在2年内去转岗,因为即使是对于公司内部,都不太可能会招聘一个已经在其他职位工作多年的同学。因为你以前的职位已经形成自己的惯性,转岗进来的需要重新学习,远远比不上社招的性价比。
本文节选自《产品校招求职之道30讲》专栏的试读篇,更多内容在:校招产品求职之道30讲
1 作者简介:8年工作经验,前阿里巴巴,美团点评,某港股公司产品经理,同时也面试过200+产品同学,有丰富的产品经验。
▼专栏详情:点击可查看大图▼
#给阅读本文的有缘人的超级福利
订阅本专栏需要49元,现给能阅读到本文的同学超级福利-1折折扣!!!
现只需要5元,仅有100个,抢完即止!!直达优惠购买链接:
点击5元购买
“在看”的你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